一个星期前,忽然收到一封邮件,陌生的地址,邀请我去伦敦参加蛋糕晚会。从名字猜,应该主人是叫张一帆。很熟悉的名字——哦,思维的乐趣。
回忆了一下,似乎是个语言沉稳,格局很大的人。于是去思维的乐趣里找他的文章重读,然后赫然发现(很生气的发现),他是八二年的!仅仅大我三岁!但是从文字看眼界和观点,我一直误以为他已经30了!
大概是我这个冲动的家伙在某次看到他的文章之后冒失地留言,然后留下了email地址吧。
于是我继续冲动,回信说,I'd love to come
这个星期事情格外的多,以至于早上起床忽然发现已经星期六了。起来看书之后开始戴隐形,换衣服,然后去实验室打印地图并看书。等到5点半,去买了酒,奔赴蛋糕晚会。
我都佩服我自己。以前是千呼万唤不去伦敦,素未谋面的一帆同学一个邮件我就二话不说拿着地图就出发。下午在实验室做了路线方面的功课,下车之后只是小小地走错了两次,基本准时到了一帆他们住的公寓。进屋之前我终于开始有点儿后悔——天啊,我都不知道谁是张一帆。
进屋之后鼓足勇气见人就介绍,我是周怡,想着,他是张一帆么?
这时从厨房冲出来一个同龄人,拿着一杯酒说,鸡尾酒还在试验中,你们等等,然后看到我,问,你是?我说我是周怡,他说,哦,我是张一帆。于是已经紧张到智商低下的我说——哦,原来你就是张一帆啊~~然后大家就笑开了……
原来你就是张一帆。其实现在我想想,也是唯一可以说的一句话。最近没有想象你是什么样子的时间(忙昏了头),之前也没有假设有一天可以看到,屏幕后面,敲出那些让我佩服的文字的“真人”(当然是真人)。
因为知道文字是有欺骗性的东西。片面,真实的细节散落在不真实中,所以从来不去想,这样让我觉得“大气”的文字后面会是谁。
可是,当我看到一帆的时候,觉得有点儿惊讶,有点儿惊喜,还有点儿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个词整体来说用在这里很奇怪)。
但总的来说,很开心。
因为张一帆是主人,所以非常繁忙,我也忙着跟刚刚见面的人聊天,忙着吃好吃的蛋糕。期间跟无数人解释,为什么我会来这里——因为我是一帆的粉丝;为什么我是一帆的粉丝——因为我读他的博客;为什么我读他的博客——因为我关注思维的乐趣很久了……
转眼就11点多,我还要折腾到维多利亚站去做回牛津的长途车,然后还要骑车回家,所以只好告辞,这时才有时间和一帆聊了几句。聊的不多,但是觉得很多地方很有共鸣。或许以后有共事的机会也说不定。我衷心希望。
在回去的路上,在巴士里沉沉睡去之前,我想,一方面,我要开始系统性地写某些方面的博客了,不能这样继续哼哼下去啦,挖掘挖掘潜力吧。另一方面,要继续认识一些不同圈子的人,以后回国之后,生活会很丰富和充实,也能够收获很多的信息和知识。
记得博客刚刚在中国普及开来的时候,南方周末曾经做过一个特别系列,里面有句话,大意是,在web 2.0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粉丝。
表达自己,寻找同伴——写博客于我,就是如此的一件事情。
倘若某天我的偶像也来这里,看到这篇日志,我希望他看到的,是一个分水岭。此后尽量不要事无巨细地报告生活里点滴心得了。我知道我没有他们的格局。但我会踏实地写一些关于“新能源”,关于“留学”,关于“工科学生”的小文。不过这一切,都要等明年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