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工程系的这堆楼房……
工程系曾经的 几个BOSS分别叫Holder, Thom, 和×××(忘名了),所以我们这里的五栋楼房有三栋以他们命名。另外两栋呢,一个叫ETB,即Engineering Technology Building,还有一个叫IEB,InformationTechnology Building。
Thom的那栋楼呢,最高最壮也是牛津有史以来最丑的一栋高楼——第一高,第一丑。
Holder的楼,很简朴,里面有一个CR——common room,还有自动售货机什么的,holder的楼,在ETB和Thom之间。
ETB是我们控制组在的楼,里面还有材料系,以及纳米,超导等等的实验室,而ETB,是在IEB和Holder之间。
IEB, 外面看上去全玻璃,是获过某某建筑大奖的楼,获奖不是因为好看或者什么,而是因为传说它很环保很节能——事实上呢,传说的另外一个版本是,IEB里的兄弟 们恨不得砸了它:所有的窗户全TMD中央控制,要是中央说,今天天冷,关窗户,那你是热死了也打不开窗的。像我这等又搞控制,又搞低能耗建筑的人来说, IEB简直是历史的耻辱柱。
低能耗建筑呢,顾名思义,低能耗,的,建筑。如何节能?
第一,增加隔热层,现在各种新规定都出台了,大家要积极响应,不要小看隔热层,整个我们以后可以拿数据说话,今天不说这个。
第 二,合理控制,合理地控制供热,通风,供冷,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通过对设备运行的优化,可以很大程度地节能,不过因为低能耗建筑的控制与环境变化太息息相 关,所以控制就比较麻烦了,主要是模型速度太慢,无法实时地算出最优的控制策略,即使是离线产生策略,也因为变量太多,而灰常灰常地慢,灰常灰常地不现 实。我目前的任务,就是弄出快点儿的系统。
第三,自然采光。话说上次去洛桑开会,有个大姐领衔主讲的题目就是这个。CISBAT关注的几个重点还是很恰当的。
第四,尽量利用外界的自然能量,这个说起来就太多了。打住。
恩,耐心,耐心,我们快要切入主题了。
IEB是得了奖的低能耗建筑,所以这几样都涉及了,全玻璃是为了采光,而中空双层玻璃的隔热性能其实也是相当好的,控制做的很极端,连我们控制组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天气变化的时候,玻璃百叶窗就自己调整,很帅。
自然采光当然也包括屋顶,所以,在IEB的中间,有个牛逼的无法的超大的玻璃屋顶……
然后……
一下雨,就很轰轰烈烈。
它太平整,所以雨落下去的声音很一致。因此特别响亮。
我们实验室在IEB旁边,非常非常近,几乎可以说就在那玻璃屋顶底下。
仿佛撑一把超大的伞
还是玻璃的,那脆生生的雨声啊……一字不拉地传到耳朵里。
每次下雨,我们都在实验室很静默地听雨声,形容词无法形容那种壮观。那个声音,比涛声依旧还依旧,比惊涛拍岸还拍岸,比宏伟壮观还壮观,
每次下大雨,声音太可怕,以至于我从来不敢去看看究竟下着怎样的大雨。
比如今天……
是我听到的最可怕的雨声,我感觉我坐在庐山瀑布底下,撑着一把玻璃伞……
我绝望地作出决定……今天晚上多写会儿论文吧……雨不停,我是绝对不出门的!
这声音仿佛告诉我:你丫出门试试,一瓢雨淹死你!
开打音乐声!我要气势壮观地镇住这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