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

读书

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

基于事实,简洁准确,重视互动

------跟口号划清界限------

《专业主义》:
--观察能力:不带成见(分析现状、假设、验证。循环),不断质疑(非,敢于抛弃自己的成功过去),不惧失败(对风险的不厌恶,慎重而大胆,坚信一定会成功)。
--构思能力:符合成功充要条件(充分:有准备,有条件。必要:有市场)的时候,把握关键因素(时间,规模,产业结构,对象),相机而动(应时而变,做盈利的事情,抉择),逆向思维再构。
--沟通能力:沟通的种类(讨论,说服,谈判),沟通的技巧(纪律是都要合乎逻辑且拥有实在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论据论点从中找到突破口,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沟通的效果(简洁明确,有助于做出决策)
--妥协能力:

==============摘录===============

先见能力的四个步骤:

明确定义事业领域(范围)。
从分析现状入手预测未来的方向,可简明扼要地阐明假想的论点,以分析其因果关系。在可能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只精选其中的几种,在推行所选择的方案时,采取强制的方法调配人、财、物等各方面的资源。不要迷失假说的基本方向,不要偏离原则,除非情况彻底发生变化。
他们当时已经成功地预见到自己应该开发怎样的商品,或提供怎样的服务)。因此,此时需要的不是天才的灵感,也不是预言家的素质,而是对一系列的逻辑过程 毫不松懈的执行能力——定义事业领域(范围),从分析现状入手,预测将来的方向。换言之,当时的先见能力是比较容易学习的。
---------------------
21世纪需要经常质疑自己的常识:

20世纪充满常识,而21世纪是一个无常识可言,而且会突然发生变化的时代。如果被旧世界的常 识所束缚,就无法在瞬间抓住并正确理解新世界中新的事实,更不可能预见到新的事业。要想学习没有常识的世界中新的常识,即21世纪的规则,首先必须有意识 地让自己习惯对铭刻于身的一个个常识发出质疑。
---------------------
变化,风险:

惧怕变化的心理,也就是惧怕失败的心理。与其说这是一种软弱,倒不如说是不成熟。由于不成熟,便无法避免失败。未曾遭遇过失败,一直在回避失败,因此没有掌握避免失败的方法,于是在新的竞争地中,无法迈向未知的领域,这便有可能丧失生存能力。
惧怕风险,企图逃避风险,这样做是为了种族的延续,是生物的本能。然而,人类并非无法化解风险的动物。北欧各国突然发生的变化以及爱尔兰成为世界金融的后院都说明了这一点。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无数次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变化,并且每一次都想出办法解决。

向未知的领域挑战是先驱者们的任务,也是企业家的乐趣。新的竞争地就在眼前,我毫无惧色,因为我能够经常预感到变化,心情愉快地以失败为食粮拓展自己的 世界,对此我感到非常自豪。李纳斯?托沃兹说,他非常惧怕停滞不前,陷入同一状态无法自拔,没有任何变化。他说,未来是否幸福并不仅仅体现于社会的发展状 态,而是体现于每一个人都有所变化,所有的事物都在进化。他非常乐于享受这种变化,他说:“我想看看人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任何世界中,被称之为名人或高手的人大体上都具备慎重和大胆两方面的素质。这两种素质无非是经常向往变化、执著探索的热情之产物。在商界之中,优秀的 组织除了积极进行技术革新,还十分擅长化解风险。此类组织的领导者,他们的内心大都充满着享受变化的热情。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热情无疑会成为开拓未曾开 发的新竞争地的动力。

--------------------
不怕失败,执着探索:

在向新的竞争地迈进时,应具备以假想为支柱,反复试验,不怕失败的姿态。换言之,即使失败,也要勇往直前,坚信下次一定能成功,这种执著的精神是我们的护身符之一。要想认清变化的本质,首先要对身边的变化逐一反复地自问自答——为什么会这样,新在什么地方,从中会产生什么,其真正的价值在何处。然后从中确定课题,建立假说,搜集事实以认清这一假说,并进行分析和验证,重新建构自己的观点。如果在此过程中发现了错误,则必须让所有的一切都回归为一张白纸的状态,建立新的假说,从零开始重新思考。
---------------------
为何是看不见的世界:

21世纪的经济空间被称为“看不见的大陆”。为什么我们会看不见呢?大致有三个理由。首先,价值的源泉发生了变化。我们无法准确把握其规模与速度是看不见的理由之一。其次,进入21世纪,无形世界日益复杂,这也成为“看不见”的理由之一。电脑经济轻而易举地超越了国境和时差的壁障,以远远快于人类的思考与判断的速度发生着变化。电脑经济加快了“无边境经济”的发展,使“多元经济”的影响范围达到最大。如今,我们轻而易举地推翻了以往的常识,正置身于全新的经济空间。生活在没有常识的时代便是“看不见”的第三点理由,从人类的本性而言,可以说这正是最大的理由。
---------------------
e经济的3个关口:

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控制e商业必不可少的三个轴心,即“门户网站”、“综合物流”和“结算”。如果能够控制好这三个轴心,便能很好地掌握接受订货、送货以及收取货款的过程。
门户网站:中立性
综合物流:规模性
结算:摩擦成本低
---------------------
兼顾还是抉择?:

只有对自己所描绘的蓝图充满自信,随时准备重新审视或放弃自己的构思,才有能力做出决策。这就要求我们保持一种较高的姿态——热衷于自己的构想,同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对自己的先见与构思充满自信,同时又不断怀疑自己的先见与构思。
要想在看不见的大陆获得成功,必须深刻洞察新旧两块大陆,并且进行彻底的自我否定。那么,否定自己的什么,又发挥自己的什么呢?对此作出取舍需要的还是构思能力。
---------------------
实现构思的充要条件:

把预见到的未来蓝图具体变为商业模式,必须详尽而周密地构思出一个满足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 件的计划。必要条件为社会的基本需求。如果此项事业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则开始从市场和财务方面调查取证——有多少人赞成,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设计出回 收这种代价的方法并制定计划。而考虑钱包里有多少钱,对整个事业进行构思,则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
讨论——逻辑的重要性:

为了清除这些习气,新来的同事必须彻底接受“漂白”。必须让他们以切身体会铭记:沉默并不一定 是“金”,缺乏事实基础与不符合逻辑的意见、以保持和谐关系为目的发言以及随声附和的态度为众人所蔑视,提出反面意见或疑问则受人欢迎。对错误的认识或前 提条件放任不管,则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咨询顾问只注重事实,无论对顾客还是对同事,有什么疑问都要直言不讳地提出。

麦肯锡从很早开始就具备这种环境。在国籍、经历、年龄与性别各异的人们汇集一处的环境中,大家只有在逻辑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交流。无论从事多大规模的项目,工作中缺乏逻辑的咨询顾问都是不受人尊敬的,这样的人早晚会离开。

首先,讨论不等于谈判。谈判是为了协调利害关系,而讨论是为 了寻找最佳答案。临时工作组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各个部门持不同的观点,而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无论 如何对利害关系进行协调,小组成员也很难朝着共同的目标行动,其原因在于各部门之间的利害关系是无法通过讨论而协调一致的。
第二、缺乏规则与纪律。正因为如此,利害冲突才凸显出来。
第三、缺乏“共同语言”。如果大家的意见是在逻 辑的基础上发生碰撞,起初可能只会出现最基本的几个音符,但最终定会发展为一首完整的乐曲。
----------------------
提问:

提问是从对方那里获得有用信息的手段,与此同时,也是表明自己主张的出发点。提问是讨论的开始,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激烈争论,有时会达成一致意见。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提问时打开思路。
从提问、展开讨论到解决问题——韦尔奇是具备这方面才能的为数不多的经营者。像GE那样的大型企业,20年来收益持续增加并非易事。因此,当我面对具有思考癖的韦尔奇时,我终于明白,GE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并不奇怪。

提问是从对方那里获得有用信息的手段,与此同时,也是表明自己主张的出发点。提问是讨论的开始。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提问时打开思路。例如,如果自己是索尼公司的社长该怎么办, 如果自己是日本的首相该怎么办——平时不断进行换位思考,那么无论自己被置于怎样的立场,都能够通过灵活多变的思考坦率地提出问题。

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有责任倾听对方的意见,并对自己的看法做出有条理的说明。

----------------------
说服和讨论:

谈话的技巧高明,并不意味着说服能力强。是否具备说服能力,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展示出作 为发言根据的事实。即使自己的结论与对方的主张大相径庭,如果能够提供确凿的根据并通过对这些根据进行分析,得出新的观点,也会使对方产生倾听自己主张的 欲望。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我们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主张以及驳倒对方观点的技巧上。如果说服对方的能力特别强,自己的主张压倒别人的主张而占 上风,那么双方是很难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的。此外,在全神贯注于说服对方之时,容易误解对方的想法和逻辑,让别人抓住把柄。
韦尔奇力求了解对方的点子和意见的闪光之处。另一方面,他惯于有条有理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他在作GE的董事长时,每次来日本,必定要问我:“研一先生, 最近你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有一年,我回答说“中国”,于是他便问“为什么”,他觉得可能会对GE有价值,当场便向同行的几个人逐一发出指示,把如何利 用中国的最新信息作为下一次会议的主题。即使是吃一顿饭,他也绝不浪费时间。当韦尔奇来日本时,与此人谈话的瞬间,我感到压力很大,这种感觉每年只有一 次。
---------------------
听“说的是什么”:

我们必须能够从某人发言的前后逻辑或开场白中捕捉到与此后进行的讨论之间的矛盾之处,为 此需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不要受“发言者是谁”的影响。养成关注“ 说的是什么”的习惯至关重要。倾听别人的意见非常重要,也应该尊重别人的意见,但由这些意见推出的结论则必须具备确凿的证据并符合逻辑。我们还必须养成这样的习惯:当人们的意见惊人地一致时,回到讨论的出发点,重新审视结论的依据与议论的主旨。
-----------------------
反驳:

反驳的目的并不在于击倒对方,而是为了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论证型的反驳”,指的是驳倒支撑对方主张的论据;另一种是“主张型的反驳”,指的是提出与对方的主张相反的主张。

通过论证进行反驳指的是指出对方的主张所依据的数据与事实的错误或不足。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反证,直至指出主张与论据之间在逻辑上不存在相关性。必须准备好充足的论据,倾听对方的谈话,条件反射般地捕捉其

论据不足与错误之处,抓住反驳之处。
在通过论证进行反驳的过程中,反复的反证只是一场前哨战,是为了把自己的结论暗示给对方。为此,需要在诸多可能得出的结论之中,把自己的结论暗示给对方,并把讨论引向此处。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结论,必须接受对方的主张,让对方看到自己让步的条件。不能仅停留于互相交换自己的观点,摩擦与碰撞必不可少。

通过提出对立的主张进行反驳。提出的主张必须与对方的主张完全相反。把针锋相对的意见摆到参加讨论者的面前,制造紧张气氛,使环境变得有利于引导出正确答案。反驳的目的在于使讨论进行得彻底而充分,反驳时提出的主张也不一定是自己真正的主张。关键在于提出的主张必须与对方完 全相反,因此请切记,模棱两可的主张毫无意义。保持从容的心态,理解建设性对立意见的价值之所在。

首先“守”住自己不受到攻击;其次攻“破”对方逻辑的薄弱之处,指出对方目标的错误;最后双方共同“离”开最初的讨论,转移到最佳境地。
----------------------
讨论的基础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归纳法是从经历过的诸多事实中推导出最本质的因果关系,得出作为普遍原理的结论。
演绎法是亚里士多德为我们带来的论证方法,通过“A=B、B=C、因此A=C”的三段论展开,从归纳法所确定的普遍原理中推出新的命题。

----------------------
收集事实,对任何问题都能作出简洁而准确的回答,把握现场的氛围,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

产生疑问,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语言,追根问底,用自己的头脑寻找答案。